Monday, November 30, 2009

《那些日子》問與答

一.《那些日子》是怎樣開始?

20089月在藝緣畫會的「藝緣展2008」是個起點,當時做了一輯小的4R黑白照片,貼在一塊黑色的焗漆磁石板上展出。收到好些回應之後,開始萌生將這個主題發展得更大的念頭,畢竟父母題材本來就是永恆的,而且我對逝世數年的父母的確仍是相當思念。

正式嚴肅並且有系統地開始這個企劃應該是2009年「伙炭2009」,當時展出了三張接近4呎高的黑白打印作品,展出後畫會的好朋友悄悄告訴我,閱讀大幅的作品不及小幅的那麼親蜜,所以決心要做一本小小的作品集。

目前在《那些日子》看到的作品其實是在「藝緣展2009」展出的一套30張作品,加上整個創作概念中最早期而仍然最感動我自己的一張作品作為封面。本來我只打算將這些作品輯成一份隨展覽派發的單張,可是我又不想自己的作品複製品淪為棄置在展覽場外垃圾筒裡的東西,所以再三思量,加上又想為國內的中學生籌募學費,所以順水推舟成了現在這本作品集。


二.為甚麼全都是黑白照片?

黑白照片可以讓我專注在照片的構圖,而且照片的氣氛和感覺往往都比較強的,起碼,我的黑白照片風格是這樣,即使在大白天拍的照片,為了凝造一種寂靜的氣氛,我也會將照片拍得比較昏暗和低沉的。


三.是怎樣學習攝影的?

其實我並沒有正式學習過攝影,膠卷年代是用傻瓜機的,後來有一部膠卷的單反,也沒拍過甚麼很深刻的東西,直至轉入數碼單反的世代,實驗多了,要拍的機會也多了,對光影構圖就多了學習。倒是很懷念中學時候學校那間沖晒黑白照片的黑房,與沖晒劑、依爾福膠卷、相紙擠在一起工作的感覺是很有趣的。


四.為甚麼會邀陳餘生和王蒨頤寫序?

陳餘生是我的畫畫老師,自1996年開始隨他習畫至今,從他身上我學到的不單只是創作,也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他是著名的香港藝術家。在港鐵中環站至香港站之間的通道,有一幅20多呎高的金屬浮雕名為《快而安》Swift and Safe就是他作品。

至於王蒨頤,她是我一個肝膽相照的好朋友,多得她在我籌劃《那些日子》時給予許多許多的支持和鼓勵,才可以令我有這個膽量將想了許久的方案付諸實行。


五.想買《那些日子》支持這個慈善籌款,可以在哪裡找到?

由於發行花費不菲,為了可以省多點錢來成全這次慈善籌款,所以沒有作發行,沒有放在書店上架。要找,可以直接找我,也可以到「兩地一心」的辦公室(灣仔軒尼詩道222號嘉年華大廈22樓)購賣。


六.是怎樣選擇捐款的機構?

我在「兩地一心」機構當過兩年義工,在那兩年的暑假和一大群青少年到過貴州和廣西進行學生的交流,擴寬了青少年的眼光,也拓前了我我視野。因此,在決定要出版這本作品集的時候,很快就決定要透過「兩地一心」,將籌得的款項交給國內家境清貧的學生,要讓他們完成中學學業。


七.籌集善款的目標是多少?

目標是六萬,其中包括捐助國內中學生的學費,另一部份會支持「兩地一心」其中名為「天青社」的青少年組織,讓這個組織的成員可以在透過自發的企劃令夢想成真。


八.甚麼時候會將收集到的善款捐到「兩地一心」?

20101月底。


九.下一個創作企劃會是甚麼?

未有具體方案,倒是想寫寫近年在各地遊歷所見所感,與及結合拍下的照片做一些旅行筆記。而創作方面亦會繼續多元化:繪畫、攝影、混合媒界……繼續用心去感受人生,用作品去打動觀眾的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