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7, 2009

Temporary space



My temporary new seat, neat and tidy, right? I haven't seen my whole desk top for years.

Tuesday, March 17, 2009

牛頭角下邨倒數之旅

我是屬於石硤尾邨和白田邨年代的人。現在,石硤尾邨現在只剩下美荷樓,白田上邨更是人面全非。牛頭角邨和白田上邨或多或少都是相同年代的東西,隨著時代更替,香港政府繼續愚昧地不斷清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牛頭角下邨已有一半夷為平地,沙塵隔著鐵絲網日復一日的隨風捲進殘存的六幢十六層大廈的窗戶中。數年前,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清拆前,曾有一些有心人臨時在邨內設立了一個小型民居博物館,讓公眾人士在屋邨被清拆前有一個機會「瞻仰遺容」。

近月牛頭角下邨餘下將被清拆的消息甚囂塵上,互聯網上更有不少攝影愛好者陸續上載其在一帶拍下的心血作品,朋友更告知近日該邨出現大量攝影愛好者,可想而知,此處日子似乎真的不久了。

十多年前,此邨一度出現嚴重失修的面貌,許是政府在當年已有清拆方案,故此連維修的預算也想省掉,可是一眼十年有多,下邨最後六幢大廈仍然在華燈初上的時候發放餘輝,邨內的食肆人頭湧湧,在前往淘大花園的通道上,人們在炭燒格仔餅的小檔前耐心排隊,把通道擠得水洩不通。

一個名為「文化葫蘆」的民間在三月一日開展了「牛下開飯—徒置生活九大簋1969-2009」的活動,我並非慕名而至,只是和朋友在此邨拍攝照片時遇上這個計劃,也樂見有這個巧合。

入邨不久,已見不少設備齊全的攝友到處搜獵,走到紙紥鋪外,一群發燒友更是圍著一隻兩呎多高的紙老虎紥作影個不停。難得鋪頭的大嬸也很樂意讓人家拍攝她店子的貨物。隨手拿起一些精緻的小紥作,還有那些拜祭先人的紙品,有色彩艷麗的衣服、飾物、零食糖果、山珍海味,一應俱全,叫我愛不惜手。串門子的大嬸連忙叮囑要小心輕放,弄破了就麻煩了。我也回了句;要是破了就買回去自用吧,也許她聽不到吧,否則一定給教訓一句「大吉利是」。

緊貼紙紥鋪是一間老式的上海理髮店。門外的招牌、價目表、門口的布簾,完全是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樣式,玻璃窗上還張貼著以理髮店日常為顧客洗頭為題材的照片,一整張大得振憾,內容也叫人感動,朋友和我一致以為,老店的大叔經已完全的豁出去了,所以可以任讓這些攝影作品在門外張貼。後來才發現,那是「文化葫蘆」買的「藥」,怪不得!

然後,我們轉戰到興記茶餐廳,發現人頭湧湧之外,部份檯櫈也貼上大幅的攝影作品,在我喝的那杯「鴛鴦」所座落的小桌上,和坐蓍的卡座背靠,也鋪了一張張的攝影作品!那些巨幅廣角度攝下的牛頭角邨全貌,殊不簡單!

輾轉在邨內最熱鬧的一條街上蹓躂,時值傍晚,街旁的食肆燈火通明,不同食物的香氣在空氣中飄盪,惹人垂涎。本來通道已很窄,加上專程來拜訪牛頭角下邨的人也委實不少,令到這條小街擠得水洩不通,難得還有一位影痴架起三腳架和超廣角鏡去捕捉人們熙來嚷往的場面。看見那些古老的小食店,只教我益發思古之情,想起小時候在白田邨的市場,那個小小但五臟俱全的市場,日常生活的物品均可以在那兒找到,是多麼的自給自足。當年在附近屋邨商場有數家超級市場營運,最終都敵不過這個生命力極強的市場小鋪,最後都落得慘淡經營。

除了在「牛下」的街頭巷尾蹓躂,朋友和我更按著「香港葫蘆」製作的「尋寶圖」跑到大廈的頂樓「尋寶」,巧遇三個小學生模樣的男生在通道上玩玩具豆槍。當我們上前查問「寶物」藏身地—都是裝置的藝術品--的位置時,他們認出地圖上的小男生是他們其中一個,即時露出一副驚喜的樣子,然後左一言右一語,熱鬧非常。

屋邨,就是這點滴的人情味匯聚而成。

Sunday, March 08, 2009

生日小記

要是問我,今年的生日過得怎樣? 從出席的活動數目: 生日會 x 2, 切餅次數 x 3, 生日歌次數 x 7, 別具心思的禮物: 朱古力、烹飪書、趣緻TEE、很叫我感動的手製生日卡、影集、別緻得很的咖啡杯套裝、和老友一家人吃飯、音樂老師鬼馬的短訊祝福、遙遠的朋友在網上寫的、老友不辭勞苦的約了一大班好久不見的朋友......大家都努力地令我的生日增添色彩. 我真的很感動, Tracy那句: 「無論點都有我地呢班朋友係度」, 差點叫我淚洒街頭。有如此肝膽相照的朋友,我知道,我並不孤單。

Friday, March 06, 2009